最近“供给侧改革”频频被高层领导讲话提及,成为政商界热门词汇。包装印刷行业各位老板,可曾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含义?
从供需关系来说:需求侧有投资、消费、出口三驾马车,这些要素组成现如今已经为大众所知,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,在供给侧,则有劳动力、土地、资本、创新四大要素;
业内人一看,劳动力、土地、资本、创新这几个字眼,是不是都是与我们包装也息息相关?
虽然是个热门词汇,每次这样新鲜词儿出来总给人们一股新气象,仿若经济国体会重获新生般,实则不然,这字儿和之前三个代表、科学发展观、和谐社会等词儿有异曲同工之处,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,历史检验。
但终究我们还是要进行好好学习,与时俱进的。
一旦真的进行会非常残酷...
首先,熟悉宏观经济的人都知道,咱们国家一直崇尚用宏观调控干预市场。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等方式刺激实体需求,从而拉动供给。但最近习大大及政府高层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了“供给侧改革”,是什么意思呢?
过去30年,依靠劳动力成本及汇率上的优势,中国在制造业上实现了经济的腾飞,但外需疲软、内需不足、人口红利下降等3大不利因素开始困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。
所以,政府一直以来风行的宏观干预市场玩不转了,即使短期内能够刺激经济增长,但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,只是把解决问题的时间延后了。
所以供给侧改革出现了,人们开始慢慢接受,这个即将带来阵痛的字眼。
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?
在70-80 年代之时,美、英相继陷入滞胀,美国“里根经济学”和英国“撒切尔主义”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经济走出衰退。但他们当时GDP经济总量增速也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。
所以,高层放出稳经济、保就业的基调,并不意味着政府真正下定决心这样做,有观点认为,凯恩斯与供给侧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中国并行不悖。
但作为印刷包装行业而言,我们必须了解的是,一旦国家下定决心启动供给侧改革,意味着苦日子要开始了,会是一场很残酷的寒冬,但当下的日子无疑会变得令人难受,要注意防寒保暖。
首先,政府会打出解决产能过剩、降低企业成本、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四记重拳,目的是为了在劳动力、资本、创新、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。
比如优化劳动力配置?你看到了国家放开生育政策,放松户籍制度;优化土地资源你看到了农地流转、抑制地产泡沫;
在资本金融上你看到了国家各项金融扶持创新;
在政府自身建设上你看到了他们在简政放权,尽量少敲章,快审批。
这些对于企业而言自然都是好事,但同时你会看到,三产比例会上升,二产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;
在产能上,会加大减产能力度,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。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,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,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,而且金融、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。
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,就是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,而从收入角度看,通过税收等手段让收入体系重新分配,低效产业没有利润快速剥离、人员报酬快速上升,这些都是看似是平白的语言,对于属于第二产业工业体系里的包装印刷业而言,是非常残酷的。
回望11月以来,这个高频词,开始出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嘴边,出现在中财办主任刘鹤、副主任杨伟民,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嘴边。
李克强在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直接说,“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”。我们印刷包装企业的转型,是势必要向中高端迈进了。